是“权利”不是“恩赐”!无障碍环境如何“从

次浏览

摘要:在中国,残障群体人口不少,但生活中所见却不多。无障碍环境建设实践了几十年,终于迎来了人大立法。对此,这些最有发言权的人是如何看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一道社会治理……

  在中国,残障群体人口不少,但生活中所见却不多。无障碍环境建设实践了几十年,终于迎来了人大立法。对此,这些最有发言权的人是如何看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一道社会治理的“必答题”,能否找到终极答案?

  “无障碍”:是“权利”,不是“恩赐”

  去年这个时候,梁江波成了清华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这一年,他37岁。录取通知书上清华大学校徽的模样,在他脑海中想象过上千回。走进清华,是从小时候就埋下的梦想。

  就在今年9月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总则第一条明确立法目的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对此,梁江波也深有感触。

  梁江波:以前,我们去争取教育的权利,比如说我争取考试,我就要跟他们讲我是怎么样的渴望,我能够做到哪些,我不会给学校带来特别多的工作量,或者所谓的麻烦。接下来就是期待,期待他能够感受到我表达的这一切,期待他能够发发善心。但现在不是了,现在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应该享有的权利。当然它能够实现到什么程度,可能是我们要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来不断去探索的。

  1985年,梁江波出生在安徽蚌埠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先天性视力障碍难以医治,视力逐渐丧失。在13岁时梁江波彻底失明,经过父母多方打听和努力,他开始了盲校的学习生活。尽管视力障碍让他面临更多困难,但依然能够继续读书,保留梦想的种子。

  梁江波:我的初中是在南京盲校读的,即使到现在,可能很多盲人学生的出路是初中读完了以后,读个中专,然后学个技能,学中医针灸推拿。但我希望去读高中,看看有没有机会参加普通高考,其实当时我就想去清华。

  尽管从小就有一个清华梦,但在当时却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2006年,也就是梁江波高考这一年,按照当时的政策,视障学子如果想上大学,只有单考单招这一条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一共1867所,仅有两所学校、三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视障学生。

  2006年,梁江波带着遗憾考入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学习中医针灸推拿专业,这也是他几乎没有选择的选择。但是梁江波却并不甘心,一路走来尝试了很多种“不可能”。喜欢乐器,他就去学笛子;喜欢朗诵,他就考了普通话等级证书;为了锻炼自己,他去盲人餐厅当服务员、做电话接线员、主持电台节目,积极投身于社会工作,尝试为残障群体提供有声书、音乐、广播节目等内容,并考取了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

  在梁江波不断努力突破各种“不可能”时,社会环境也在快速改善。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2011年,教育部在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专门增加一条,“残疾人参加国家各种考试,教育考试机构应该予以专门的安排”。

  2014年6月7日,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份盲文高考试卷面世,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考生李金生也成为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视障考生,梁江波等来了他一直可望而不可即的这一天。29岁的梁江波已经工作了3年,此时正在新建成不久的中国盲文图书馆担任盲文书籍的编辑和校对工作,这个消息让他兴奋不已,也让他深埋心底的清华梦再次被点燃。

  有了可能就不放弃,从2014年开始,梁江波决定开始考研备考,但是对于视障考生而言,找复习材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视障者参加考研的人数太少,几乎没有现成的盲文复习资料,梁江波需要先自制复习资料,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普通考生要多出几倍。从把考研提上日程的那一刻起,他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之后休息,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拿来学习。

  2021年,他终于鼓起勇气,拨通了清华招生办的电话。并确切得到了可以报名的回复。

随机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