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次浏览

摘要:才让当周说:“杨志军老师的《雪山大地》,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我用相机镜头记录下雪山大地,我们两个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不仅如此,村里28位牧民还当上了生态管护员,每天巡……

  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总台记者谭瑱 葛修远崔建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故事开始的地方》,还原经典作品创作历程,捕捉故事原型地的变迁脉搏,续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雪山大地》原著摘录:向上的路衔接着冰白与蔚蓝,生命的制高点如此的光亮啊,爱与太阳跟踪而来,向他说一声“扎西德勒”。

  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启程,沿河谷向西北行进。一路上,草甸连绵,山峦相依。当汽车蜿蜒攀行至山路尽头,视野骤然开阔,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封面图原型阿尼玛卿雪山跃然眼前。

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阿尼玛卿雪山(记者谭瑱 摄)

  阿尼玛卿雪山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峰,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在太阳的照射下,皑皑白雪闪耀着光亮。群峰之间,一条条冰川宛如银瀑悬挂其中。“阿尼”在藏语里有祖父的意思,对藏族人民来说,阿尼玛卿雪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哺育他们的亲人。

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阿尼玛卿雪山(记者谭瑱 摄)

  小说《雪山大地》开篇,“我”的父亲——沁多县原畜牧科长去到阿尼玛卿草原蹲点调查。虽然是汉族干部,但他说着当地的语言,尊重他们崇敬的阿尼玛卿雪山,很快赢得草原人民的信任,还获得了一个藏族名字“强巴”。从此,他扎根雪山大地,与几代草原建设者,共同书写了青海藏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时代巨变。

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杨志军接受记者采访(记者牛牧 摄)

  作家杨志军在青海生活了40年,是青海藏区变迁的亲历者。现在已经定居青岛的杨志军几乎每年都会回青海生活一段时间。

  杨志军表示:“这些年牧区的变迁大到什么程度,每年都得回去,要是不回去,过上两年再回去,就发现很陌生了,就不认识了。所以每年都得回去,得认识一些新事物,得了解一些新人物。”

  牧民摄影师才让当周就是杨志军今年见到的新朋友。今年,杨志军曾两度到访才让当周所在的玛沁县大武镇尼玛龙村。错过了前一次见面机会的才让当周,放下了手头的拍摄工作,提前一周在村里等候杨志军到来。

  才让当周说:“杨志军老师的《雪山大地》,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我用相机镜头记录下雪山大地,我们两个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他也就爱这个雪山大地,爱自然。跟我一模一样。”

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才让当周给记者展示他的摄影作品(记者牛牧 摄)

  今年47岁的才让当周,从小与牛羊为伴,放牧生活是他青少年时期的全部。十几岁时,要办理身份证,他去州里的照相馆拍了人生中第一张照片。

  才让当周表示:“小的时候我们牧区不要说相机,连纸和笔都买不上。我小的时候去放牧,就在石板上画牧民、牛羊等。冬天到了,要是下雪,任何地方都可以画了。现在想起来,这是我摄影最初的理想。”

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故事开始的地方丨在雪山大地 感受杨志军笔下的沧桑巨变

  才让当周镜头下的雪山大地和牧民(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才让当周把这些年更迭下来的相机全都收藏在家里专门的柜子里。这些相机既定格了这片土地的美好,也记录了牧民们越来越富裕的日子。

随机内容
友情链接